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大眾網
|
海報新聞
大眾網官方微信
大眾網官方微博
時政公眾號爆三樣
大眾海藍
大眾網論壇
山東手機報
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2022
王鑫
手機查看
修復古建筑,陳京堂親自量尺寸計算比例
63歲的陳京堂是濟南市濟陽區干魚陳村人,17歲跟著老輩人學木匠,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涉足古建筑修繕。他當年學一門手藝本是為了生存,沒想到因真心熱愛這門手藝,用了35年時間鉆研,“跨界”成為一名古建筑修復匠人。
初見陳京堂時,他正在位于濟陽區的盧氏舊居進行修復工作。據記載,盧氏舊居是北洋上將盧永祥在老家濟陽縣回河鎮舉人王村修建的集住宅、宗祠、學校于一體的建筑群,距今已有百年歷史。目前修復工作已進入第四期工程階段,修復舊居南側的一處會客廳,該建筑因損毀嚴重,部分需要重建!肮沤ㄖ迯,必須遵循古建規則。房屋的開間比例是多少,柱子用多粗,穿方用哪種,選擇的結構既要考慮不同的構件和尺寸,還要考慮承載性和連接性!标惥┨谜f,古建的工序非常多,僅一根立柱,從原木到成型,需要經歷多步。
談起領域專業知識,他神采飛揚。本該在家安享晚年的陳京堂一直閑不住,“哪里有需要就到哪里去”。正是這份熱愛,讓他從木工學徒干到古建行業能手,個中艱辛只有他自己知道。古建筑修繕要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原始材料能用就不換,拆分的結構要按原樣搭建組合,力求最大程度還原建筑本貌。陳京堂深知靠之前掌握的木工手藝遠遠不夠,于是他邊干邊學,外出時只要遇到古建筑,就觀察研究個明白。業余時間他還費力淘來不少古建筑資料書籍,逐句逐字對照書上的內容學習領悟。
回憶起第一次修繕工作,陳京堂記憶猶新。上世紀80年代末,濟南珍珠泉東側的清巡撫院署大堂內的金柱木質腐朽急需修繕,他實地查看后,憑借多年的木匠經驗,很快拿出解決方案。他在木材市場找來與原有金柱材質尺寸都匹配的松木,帶領工人用千斤頂支撐房梁代替金柱受力,對腐朽部分切割替換,用榫卯結構將新老木材插接,并在外圍用鐵箍加固,最后仿色上漆完成修繕。那一刻,陳京堂心里“既敬畏又自豪”。
帶著這份初心,35年來,他參與修繕了眾多古建筑,濟南的題壁堂、府學文廟、老舍舊居博物館、蔡公時紀念館以及威海的馬易爾避暑別墅等,積累了不少古建筑修繕的經驗,也獲得了不少榮譽。2015年,陳京堂還獲得了由國務院授予的“全國優秀農民工”榮譽稱號。
不管因何機緣入行,只有真心喜愛才能堅守一輩子。因為這份熱愛,優秀的傳統技藝在陳京堂這樣的匠人身上得以傳承和延續。雖然這個行業的工作繁瑣沉重,但讓他高興的是,如今有越來越多的考古專業畢業生入行。他期待著,能夠將這些修復技藝在年輕人中傳承下去,并在傳承中煥發出新的活力。
初審編輯:臧文博
責任編輯:馬夢瑤